小儿疝气手术,在外科是一个危险性较高的手术,因此一般主张除非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尽量避免手术。对于必须手术的小儿疝气(如疝内容物与精索发生粘连;疝合并隐睾症等)除堪顿疝须急诊手术之外,均应延期至小儿五岁以后再进行手术。其理由有:
1.五岁以前的小儿,由于生理因素决定,各部位的组织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防御纤维,各器官正处于稚嫩阶段。这一阶段作为手术受体,各组织器官极易受到手术的机械性损伤。由于疝手术特定的解剖位置,手术过程中难免对睾丸、精索、输精管等进行牵拉缝合,而对于小儿患者的这一生理阶段,这部分器官最容易受到损伤,继而影响患儿生殖系统的生长和发育,造成不育症。
2.小儿疝手术的另一大难点是手术的麻醉关。由于小儿不配合手术的原因,术前常须全身麻醉,但是,小儿对麻醉品的敏感程度存在有很大的个体差异。实际操作不易掌握。麻醉过深,不仅会加大手术的意外风险机率,而且会对小儿的中枢神经造成损伤。如果麻醉过浅,手术术野不能得到充分松弛,影响手术质量,容易造成手术合并症,同时也加大了疝气复发的机率。
3.小儿疝气手术后,由于自制能力差,常因疼痛大闹大叫,使手术创面受到腹内压的冲击,极易引起创面重新撕裂,造成切口复发疝。另外小儿肉芽组织生长旺盛,手术瘢痕较大,不仅影响美观,而且瘢痕形成的张力也是引发疝复发的重要因素。因此小儿疝气患者尽量避免手术治疗,尽可能选择医院进行专业性治疗。
典型病例:小儿嵌顿疝的紧急处置
典型病例:魏遥遥,性别:男,年龄:2月。
出生后第7天时,家长发现小儿哭闹异常、吐奶,随即发现小儿腹股沟处有一包块,用手按压即消失。家长开始并没有在意。此后小儿经常吐奶、厌食、烦躁、嗜睡、大便时干时稀,精神和面容明显差于同期幼儿。患儿50天时小儿突然剧烈哭闹,原腹股沟处的包块已大至鸭蛋大小,用手按压也不消失。随来我院就诊。经超声检查,阴囊内见肠蠕动波,底部有2.5cm x3.0cm无回声区,局部血运微弱。诊断为:嵌顿疝。
我院医生会诊后立即制订了两套治疗方案;(1),物理+手法复位成功后行“三维疗法”治疗;(2)手法复位,一小时,如不成功侧行急诊手术。
临时处置:(1).复位神阙穴贴敷;(2).包热熨腹部;(3)手法按摩复位。
结果:20分钟时,疝囊缓慢收缩,包块变软;40分钟后,包块逐渐变小,直至消失,复位成功。患儿停止哭闹,转入睡眠。处方以“三维疗法”。20天后复诊,疝气包块已经消失,小儿的面色和精神状况明显好转。随后又进行了两个疗程的巩固治疗。随访五年未见复发。
症状消失;二月后,解除疝带,恢复正常,嘱其积极治疗前列腺疾病。随访一年,未见反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