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儿鞘膜积液
以病理区分为:原发性鞘膜积液和继发性鞘膜积液。
原发性鞘膜积液,多是由于小儿先天性鞘状突闭合不全而引起的。新生儿睾丸下降时鞘状突的腹膜衍生来的鞘膜具有分泌功能,精索内静脉和淋巴系统以恒定的速度吸收,当分泌增加或吸收减少时,鞘膜囊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而形成囊肿者,则称之为鞘膜积液。积液形成在睾丸的鞘膜腔内就成为睾丸鞘膜积液,如果积液形成于精索部位则称为精索鞘膜积液。继发性鞘膜积液,是由于其它疾病引发而发生的鞘膜积液。比如睾丸炎、附睾炎、精索的炎症,都会引起睾丸静脉回流障碍,刺激鞘膜腔分泌增加,从而引起睾丸鞘膜积液。另外,当小儿出现高烧、脱水、腹水等情况时也容易引起鞘膜积液的发生。
对于小儿鞘膜积液的治疗我们反对盲目的进行创伤性手术,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。(1).小儿鞘膜积液很高的自愈率。少量的鞘膜积液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,绝大多数是可以自愈的。一般液体量比较大或病程迁延比较久(两个月以上)。经过一般护理仍未见好转者再考虑采用物或其它非手术方法治疗。可以说98%以上的小儿鞘膜积液均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得到治愈。(2).
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,手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弊大于利
1.由于阴囊皮肤表面全是皱褶,给术前消毒和术后护理造成很大难度,再加之此处清洁环境较差,极易发生创面污染。两种手术的感染率均在5—10%以上。
2.在鞘膜翻转手术中,若感染发生在鞘膜之内层,术后很难处理;曾常会出现多次切开排脓,造成严重感染者,创面数月难以愈合。鞘膜翻转术还有两个并发症:其一是术后精索内血管受翻转鞘膜切口处的压迫引起睾丸明显萎缩,约占6%;其二是术后睾丸体积由于肥厚鞘膜未被切除,而被包裹在精索周围,人为地造成精索过度胖大,甚至血流障碍,阴囊长期肿大或坠痛。
3.鞘膜完全切除术中,由于此处血管极其丰富,术中不易逐一结扎,术后发生血肿者约为15%左右。
综合上述,鞘膜积液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。应严格区分手术指症。避免盲目手术。我院采用非手术“无创鞘膜腔收缩术”治疗各种睾丸鞘膜积液、精索鞘膜积液,取得了满意的效果。具体治疗过程是,(1)通过超声定位,穿刺引流鞘膜固有层的积液;(2)保留鞘膜腔,注入鞘膜腔收缩合剂适量,使物均匀渗透鞘膜腔;(3)中抗渗剂外敷,修复鞘膜腔。治疗过程不开刀,不住院,稍加休息即可离院。经过数千临床实践证明,该疗法无痛苦,无并发症,治疗彻底,远期效果十分理想,值得推广普及.
丸鞘膜积液治疗的典型病例
典型病例5 小儿鞘膜积液
患者:黎蒙,男,5岁(2003年5月出生)。家住山西省太原晋源区
2005年8月因患睾丸鞘膜积液,在山西省二附院行“左侧睾丸鞘膜腔翻转缝合术”。出院后家长发现原手术侧阴囊显肿胀,(医院解释为:鞘膜腔包裹物,待吸收)。术后3个月患儿偶染风寒,发热。发现阴囊明显下坠肿胀,随就诊山西儿童医院,诊断睾丸鞘膜积液复发。建议二次手术。后经网上“健康咨询”得知我院,于2007年5月来我院求治。
经查:患儿体质情况一般,轻度贫血,纳差消瘦。左侧阴囊呈鸭蛋状下坠,皮色光亮,无皱褶,质感坚硬,有波动感。透光试验呈阳性。超声显示:阴囊内未见肠蠕动波,睾丸大小:3.6cmx3.2cm,附睾尾断及精索下端见明显较强回声(疑为:鞘膜腔残留包裹物),阴囊内见大量无回声区。初步诊断为:1.睾丸鞘膜积液术后复发;2.睾丸静脉回流障碍。
治疗方案:(1).无创鞘膜腔闭合疗法;(2).采用熏蒸渗透治疗睾丸。
治疗过程:(1).超声定位引流;置换清洗积液腔体5ˊ;(2).抗渗处理.代动鞘膜腔闭合10ˊ。25分钟后观察结果闭合成功。(3).回家后自行理疗20天(熏蒸渗透治疗)。
20天后复诊:局部症状全部消失,鞘膜腔残留包裹物明显缩小。电话随访:疗效稳定,未见异常。